欧洲ESMA警告:代币化股票太危险 不含投票与股息权
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(ESMA)执行董事Natasha Cazenave在9月1日克罗埃西亚的杜布罗夫尼克上台演说,直言多数「代币化股票」只是与股价挂钩的合成索赔,并未附带投票、领息等股东权利,要为资产代币化的热潮踩下刹车。
把苹果、特斯拉等热门股票转化为链上代币,散户只要一部手机就能以零点几股的门槛参与,全天候交易更突破了传统市场的时间限制。看似便利,但ESMA指出,这些代币多属「合成索赔」,持有人只是拿到与股价对应的经济敞口,并不直接拥有公司股份。在结构上,它与差价合约(CFD)并无二致,只是换了包装搬上区块链。
目前,美国券商Robinhood、加密交易所Kraken和Coinbase都曾尝试推出代币化股票,但产品迅速被纳入更严格的合规审查。原因无他:当「股东权利」被稀释,投资人是否真正理解手上代币与传统股票的差距,就成为监管优先考量。
ESMA的担忧并非孤例。全球交易所联合会(WFE)日前也提出相同警示,主张监管单位应要求发行方清楚揭露权利差异,并确保完整遵守现有证券法规。Cazenave在演说中强调:「这些代币化工具可以提供全时访问和碎片化,但通常不授予股东权利。如果以合成索赔而非直接所有权的形式构建,这可能会造成投资者误解的特定风险。」
换言之,欧盟认为若沟通不到位,投资人很可能误以为自己已取得股东地位,却在公司分红或表决时惊觉权利落空,届时引发的纠纷不只损害信任,也可能冲击市场稳定。
对于加密创新,欧盟透过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条例(MiCA)》设计分层管理,该框架要求代币发行方先取得授权、出具白皮书揭露风险,并遵守反洗钱(AML)与客户身分识别(KYC)规定。对稳定币更施以储备金隔离与定期审计,力图把传统金融的防火墙搬到链上。
此外,欧盟自2019年起推动区块链沙盒试点,让企业在受控环境下测试新产品。监管者可借此收集数据,待模式成熟后再决定是否放行。这种「先小规模实验、再全域开放」的做法,成为平衡创新与风险的折衷方案。
当前代币化股票最大难题在于流动性不足与链间互操作性弱。多数产品透过私募发行,被投资人抱到到期,不易形成活络的二级市场;不同区块链之间缺乏统一通讯协议,也增加了转移成本。业界普遍认为,若能推行MiCA下的「欧洲护照」机制,让单一授权可跨境流通,将有助于放大市场深度。
技术面则需引入自动化做市商(AMM)或跨链桥工具,以提升链上流动性;同时,发行方与托管机构要携手建立标准化API,才能确保资产在不同平台间顺畅转移。唯有监管与技术双轨并进,代币化股票才有机会走出「概念热、交易冷」的瓶颈。